星期四

2024年第2期(总第506期)目录

2024-03-27 15:22:00



 

专栏1 | 数字贸易

全球数字贸易治理:规则分歧与策略选择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艳希(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数字贸易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都高度重视数字贸易规则,但国家和地区之间分歧凸显。发达经济体在数字贸易规则广度和深度方面具有持续性优势,而新兴经济体网络地位上升趋势明显,全球形成了亚太、美洲和欧洲三大地区数字贸易规则网络中心。根据数字贸易规则广度与深度的区别,可将国家和地区分为L-L型、L-H型、H-L型和H-H型四种;根据数字贸易规则谈判中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议题的差异化选择,可研判其在数字贸易规则水平、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议题深度方面的分歧。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差异、数字贸易利益分配冲突与数字贸易治理诉求不同是造成数字贸易国别分歧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中国应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时采取差异化的策略,积极参与区域与全球数字贸易治理,为弥合数字贸易治理分歧提出中国方案。

关键词:数字贸易规则  数字治理  国别分歧

 

数字贸易规则体系独立论:传统的延续还是全新的框架

王一栋(广州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研究院副研究员,广州商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

内容摘要:数字贸易的规则体系究竟是传统的延伸还是全新的框架,根本性地影响着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秩序与我国的数字贸易利益。各经济体对于数字贸易的概念与利益诉求异化,表现为单行立法与平行立法两种模式。在数字贸易议题的选取上,需要避免范式固化和认识论趋同的问题,并基于国家行为自然状态两个维度对数字贸易议题进行重新切割,形成全新的模块化立法。数字贸易规则的主导国可能面临效率政策、秩序政策与中立性政策所构成的难以调和的三元悖论。我国应倡导以数字贸易规则独立性为基本方向、兼顾传统贸易规则的立法模式;采用以横纵向模块化立法为基本思路、兼顾数字模板的议题安排;推行以政策共识和普遍认可为基本原则、关照个体差异的政策机制。

关键词:数字贸易规则  单行立法  议题模板  模块化立法  “三元悖论

 

专栏2 | 中国经贸

越南自贸协定中的农业开放策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刘艺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尹文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内容摘要:近年来,越南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的新兴经济体,构建了面向主要贸易伙伴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农业对外开放,促进了农业贸易与投资的增长,并通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倒逼国内农业改革,巩固了农业产业优势,将自身农业发展更深地嵌入全球农业供应链。与越南相比,中国目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涵盖的农产品贸易额较低,农业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及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水平有待提升。在新发展阶段,基于建设农业强国和贸易强国的现实要求,中国应继续积极推进高标准、高水平自由贸易区建设,分类设计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农业货物贸易开放方案,加大涉农服务投资开放的压力测试,并关注农业开放中的产业损害问题。

关键词:越南  自贸协定  农业开放  自由化水平

 

主要国际大通道形成模式、运维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宋琍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耿泽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摘要:国际大通道内涵丰富,形成模式多样,融合性强,目前学界、业界尚无统一定义;但其在全球化持续深入背景下,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突出。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主要国际大通道的稳定发展,得益于相关政府的科学规划、协同联动,以及企业主体的国际化运作和绿色、数字实践等。我国对现代国际大通道的建设、研究等起步晚、基础弱,应深入研究国际大通道发展情况,借鉴相关国家政府、企业的经验做法,提升国际大通道建设、维护和把控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大通道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全球利益和发展安全,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国际大通道  形成模式  运维经验  “一带一路

 

专栏3 | 一带一路

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贸易成效、挑战与对策

任 (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高拴平(厦门工学院商学院教授、院长)

内容摘要: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文化贸易是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化开放发展的重要内容。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共建国家的文化贸易发展,持续推进文化市场改革开放,深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制度、资金等多方面保障。当前,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文化贸易取得了突出成效,总体目标方针与具体任务部署更加明确、合理,地方特色更加凸显,基地建设、项目投资取得新进展,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文化产品贸易规模和顺差显著扩大,多个产业的文化产品输出取得了突破。然而,中国与共建国家的文化贸易受到内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面临文化差异等挑战。新发展阶段,中国要更加重视文化发展、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传承、弘扬中华文明,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贸易  “一带一路倡议  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专栏4 | 国际经贸理论与方法

数字经济要素收入核算与竞争力分析

       ——基于属权原则的异质性视角

张天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丽霞(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婧雯(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文章以OECD发布的ANME ICIO表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经济要素收入测算方法,进而准确地捕捉跨国企业数字技术活动的影响。通过构建综合指标,对比分析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在数字经济发展竞争力方面的差异。同时,深入探讨本国企业与跨国企业在数字经济要素收入获取中的角色差异,并剖析数字经济要素收入的结构,聚焦不同价值链活动对其贡献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竞争力稳步增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制造业成为推动数字经济要素收入增长的引擎,全球竞争力卓越;然而,中国的IT及信息服务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仍有提升空间。此外,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核心数字技术跨国企业,但本国企业在海外活动中的数字经济要素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制约了整体发展。文章揭示了国内价值链相关活动是中国数字经济要素收入的主要来源,巨大的市场规模为内循环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值得强调的是,中国从外国直接投资中获得的数字经济要素收入占比仅次于内循环,凸显了中国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参与全球价值链相关活动的能力。最后,为促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  企业异质性  要素所有权  双循环

 

农业全球价值链嵌入、贸易成本与增加值贸易

李秀香(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伟凤(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产品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农业全球价值链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加速形成,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改善对先进技术和知识的获取,推动农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文章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选择OECD AMNE 2023版数据库中76个经济体为样本,探究了农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增加值贸易收益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农业全球价值链前向和后向参与度均能促进农业增加值贸易收益增长;机制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可以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来促进增加值贸易收益增长;异质性检验表明,这一影响对发展中经济体尤为明显。为此,我国应积极融入农业全球价值链,进一步扩大农业开放、优化贸易环境和保障要素供给,以提高增加值贸易收益。

关键词:农业全球价值链  贸易成本  出口增加值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专栏5 |  
区域贸易协定条约冲突的解决途径探究

   ——RCEPCPTPP的条约冲突为视角

张燕雪丹(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林佳佳(上海海洋大学渔业法律法规研究与咨询中心研究助理)

唐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

内容摘要:随着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与日俱增,同一主体可能与多个主体间签订数个适用范围存在交叉的协定,意大利面碗现象日趋复杂,潜在的条约冲突增多。中国过去以双边贸易协定为主,该问题并不突出。然而,随着中国加入RCEP,并申请加入CPTPP,未来可能面临较多冲突情形。对此,文章识别了RCEPCPTPP的潜在冲突条款和冲突类型,分析了使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WTO冲突解决规范、冲突条款及国际实践方法解决冲突的适用性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分真实冲突和虚假冲突进行应对。针对虚假冲突,以适用国际法冲突规则为基础,突出有效解释和目的宗旨解释方法并结合运用多种解释方法的解决路径;针对真实冲突,则坚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借鉴菜单式(à la carte)方法等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补充冲突条款具体规定并进一步发展磋商机制。

关键词:区域贸易协定  条约冲突  RCEP  CP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