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芹: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促进双循环的上合组织国际合作新模式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由我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意义独特。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中方的大力推动下,得益于各方的共同努力,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政府主导、推动大项目建设是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伴随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主体日益多样,迫切需要调整区域经济合作的实施路径,以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新挑战和新选择。
在中方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将国际合作与国内地方发展相结合,打造新型合作模式将成为有益的尝试。为此,中方在不同领域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基地或示范项目,以期探索新型合作模式、积累经验,并在上合组织区域内推广应用,其中包括中国陕西省杨凌的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培训交流示范基地,上海政法学院建立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山东省青岛市建设的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及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创新研究中心”等。
1.陕西省杨凌市“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培训交流示范基地”
该基地已建成集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平台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重点开展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科研交流合作、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和国际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目前已形成一支以农业经济管理、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农业生产环境调控等领域为主的专业授课团队,培训内容涉及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经济管理、工程施工等16个领域。迄今,杨凌基地已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400余名,受到广泛好评。
2.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
2014年5月,该基地正式揭牌。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承办上合组织涉及反恐、安全、法律服务、警务合作、政府官员研修等活动。充分利用中国上合组织平台,在反恐、安全、法律、国际问题等领域积极开展科研,撰写研究报告,同时举办政治、法律、国家安全、经济等领域的高端论坛,并就“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等专门议题举办高端研讨会等。
3.山东青岛市“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2019年青岛市正式启动示范区建设。按照《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该示范区将依托青岛口岸多式联运功能优势,以“跨境发展、物流先导、双园互动、贸易引领、产能合作”为运作模式,在胶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境内物流贸易先导区,在境外与上合组织国家通过现有园区合作等方式建设境外加工装配园区和物流贸易集散中心,努力构建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打造上合组织内陆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进一步提升青岛与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水平。
4.广西自治区防城港市“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创新研究中心”
2019年5月26日至29日,在广西防城港市成功举办了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论坛以“健康、合作、创新、共享——搭建上合组织框架下医学创新与合作共享平台”为主题,发布了《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防城港宣言》,宣布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创新研究中心”,力求打造国际医药制造城和国际医疗康养城,搭建上合组织医学交流和医药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让跨国医学医疗交流合作取得成效,更好地惠及区域各国人民。
这些示范项目或示范区尽管所在地点不同,合作领域各不相同,但是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整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优势资源,以地方为平台,通过境内外联动方式,采取更为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更多可视性成果,为双循环发展探索新路径,也为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做出示范。
(作者:刘华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