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贵: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国内外传递研究
近年来,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大幅波动,不仅阻碍了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居民肉类消费和生活福利产生了严重影响,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具有怎样的特征?来自市场的正面消息或者负面消息是否会对国内生猪和猪肉价格的波动带来不同影响?国际猪肉价格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国内市场吗?国内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存在非对称性特征?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门限自回归模型(TAR)和惯性门限自回归模型(M-TAR)对国内外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价格传递关系进行了分析。
本文使用2000-2013年月度价格数据,其中国际猪肉价格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的猪肉月度价格,国内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分别来自《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中的全国农产品集贸市场月度猪肉价格和活猪价格。国际、国内价格分别利用美国CPI、中国CPI的定基指数(2010年=100)转换成实际价格并采用X-12季节调整方法剔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国际猪肉价格、国内猪肉价格、国内活猪价格的基本统计特征显示,三个价格序列均呈右偏非正态分布。利用变异系数对样本期间的价格波动大小进行测度表明,国内活猪价格波动幅度最大,为6.64%,其次为国际猪肉价格,为5.11%,国内猪肉价格波动最小,为4.41%。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国际猪肉价格与国内猪肉价格之间还是国内猪肉价格与国内活猪价格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协整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国内外生猪和猪肉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均衡关系,利用TAR和M—TAR模型,分别设定门限值为零和对门限值进行估计两种情况,共四种情况分别对国际猪肉价格与国内猪肉价格之间以及国内猪肉价格与国内活猪价格之间是否存在门限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国际猪肉与国内猪肉之间还是国内猪肉与国内活猪价格之间,均不存在长期门限协整关系。这说明猪肉的国际市场价格不能有效地传递到国内市场,国内生猪市场与猪肉市场之间也无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分析造成国内外生猪和猪肉市场缺乏长期均衡关系的原因,作者认为,虽然我国自2008 年开始成为猪肉净进口国,并且近几年猪肉进口量逐渐增大,但猪肉进口占国内市场消费的比例一直很低,猪肉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大。同时,由于国内生猪和猪肉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结构不完善,市场流通效率低下,生猪期货市场缺失,全国性生猪、猪肉批发市场尚未形成,市场信息传导不充分,从而阻碍了国内生猪产业市场价格的有效传导。
为减缓国内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波动,建议政府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其一,完善生猪、猪肉供需和价格信息平台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培育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生猪和猪肉批发市场,探索生猪和猪肉期货试点,铲除产销衔接的障碍,提高流通效率。其二,短期价格传导分析的结果表明,国内活猪价格变化是国内猪肉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由于生猪是生猪产业链的上游,生猪价格是猪肉价格变化的推动力量,因此价格调控的重点应放在生猪价格的调控上。应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村养猪合作社,积极推动生猪价格保险,提高生猪生产者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加强对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监管,杜绝垄断市场、垄断价格等欺行霸市行为;取消地区性生猪和猪肉流通限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价格传导效率。其三,规范猪肉销售市场,防止哄抬价格行为,通过价格预警机制适时收储和投放国家猪肉储备,建立针对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补贴制度。
本文节选自“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国内外传递研究”(《中国猪业》2015年第8期)
作者:林学贵 重要商品预测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